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: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-20之间的物体个数,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。正确地读出11-20各数。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。通过数一数、说一说、摆一摆,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,使学生建立十几到底有多大的空间观念。在教学1-10各数的基础上,学习11-20各数的认识,渗透知识间相互联系再无限拓展,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顺序。 其实大部分学生已经11—20个数了,他们会数会写这些数,也知道这些数的顺序和大小。但对于数的概念及组成未必很清楚,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1个十,和10个一。认识计数单位“一”和“十” 通过操作、比较,建立十进制的概念。借助小棒,把抽象的数具体化,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,并感知十进制的优越性。从感知到理解,再次借助小棒动手操作,把10根小棒扎成一捆,认识到10个一是这一捆,1个十也是这一捆,亲历10个一是1个十地知识形成过程。 不足之处: “十”的概念没有深入人心,没有对多种摆法进行及时的优化。我应该通过比较、探讨、交流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计数单位“十”的概念,建立1捆就是一个“十”的概念。自然,“11—20”各数的组成,学生就能轻而易举,只要拿出1捆再加上几根就可以了.我没有让学生继续探究,而是按照原来的设计继续进行教学。我想:如何在课堂上真正的关注学生,真正的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,是一个值得我思考和研究的问题。 |